【品質工程】失敗的轉職經歷

這篇文章算是失敗經驗三部曲的最後一篇了,我打算回顧一下自己職涯中最失敗的「轉職過程」。
我本身是工業工程背景,讀書時的興趣就是工程統計跟品質管理,畢業出社會之後的所有工作經歷都直接與產品品質相關。第一份工作在群創Cell段做品保課長,跟LCM打交道交朋友處理客訴、管理線上的品檢員、製程異常分析處理、8D,兩年左右離職;第二份工作在一家德商Formel D,在台灣福特提供第三方服務,做了一年離職;第三份工作跑到啟基做製程品質工程師,負責智慧電錶等產品,做客訴處理、變更管理、產品設計開發DFM、IAFT 16949核心工具應用,兩年半離職;第四份工作去生醫園區做血管夾,分析產品、建SPC抓問題,一年離職;第五份工作為現職,兩年半已經是我最長的服務時間。
除了現職跟Formel D(沒有辦公室),其他工作我都早上七點半到公司,沒有例外。早到有個好處,可以安靜地思考工作的脈絡,也有餘裕撰寫主管要的報告,還可以幫自己減少塞車時間,爭取更高的時間利用效率。工作中,我也經常利用自己的時間幫助同事,協助他們通過公司的6-sigma課程;許多台灣公司會訂定相關的辦法,強迫公司同仁利用所剩不多的時間學習統計相關知識,然後通過考試。這種方式當然搞得所有人都疲累不堪,最後只能背答案交差了事。我看他們考了N次都沒過,就開課並把他們叫進會議室,解釋什麼是機率什麼是統計,什麼是假設檢定,什麼是常態分配跟SPC,工作上可以如何使用統計?使得群創跟啟碁幾位同仁受益。我也喜歡到產線裡面問作業員問題,除了快速了解製程細節之外,更能了解他們工作上的困難;同時我更熱愛觀察製程中設計不良的問題,常提出以Lean Production為基底的改善方案供製造、工程單位參考。

大家或許納悶,我一個早到公司、樂於傳授知識、喜歡跑產線的人怎麼會常常離職?我自己本來沒有在思考這個問題,直到有一次機緣巧合,我跑到心理診所找諮商師,她點出了我幾個心理的困境。
首先是內心的原則太強烈,就像我在群創被主管抓去開假數據會議,又被主管在會議室陰,心生不滿就離職了。其次是十分討厭勾心鬥角的政治戲碼,在啟碁待得好好的,因為管理階層太多太雜,又有別的同事造成辦公室氣氛不好,結果我就離職了。這實在是太奇怪了,因為別人的問題結果我離開?這在任何場合我都無法解釋為什麼會這樣,但在離職的當下我是真的氣到只想離開那個環境,幾乎沒有思考為什麼我這麼想離職?我有什麼可以繼續學習的地方?有轉調的機會嗎?能再多待一陣子領完獎金再走嗎?更何況我的工作表現還不錯,薪資待遇都高,也滿受主管喜愛的。
這種轉職的動機跟頻率當然不被多數的公司接受,於是在求職路上越走越辛苦。不過好在我察覺了我的心理狀態,並且透過疏導的方式緩和我的憤怒,進一步重新調整我的職涯履歷,整理我工作上所能貢獻的具體事證並寫成我的工作資歷,直到目前為止,我重新覺得我非常有自信爭取到更好的工作條件與薪資福利,因為我並不是一個「常離職」的人,而是個對「環境」太敏感的人。我以前並不知道自己是個很容易累積壓力的人,常以為自己神經大條、心臟大顆,泰山崩於前處變不驚;但其實剛好相反,我極度容易察覺到人們的情緒,因而十分容易累積心理壓力而不自知。
上述的事情可以當作LinkedIn或履歷表的內容嗎?當然不行,寫太多還會被嫌棄,說太多會被面試官當白癡。但下一次當你看到一份很常離職的履歷,記得問他「你的壓力來源」,或許你會找到一位常離職的人才也不一定。
相關文章:
瀏覽次數: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Interactive Control Ch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