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工程】為什麼教育制度破壞了人們對追求品質的本能

人類的學習機制可謂十分獨特。

除了從小急切的翻滾,急於爬行站立之外,等到雙手空閒之後又學著拿著各式各樣的器具四處玩耍,也是在這個時刻我們的嘴巴呀呀呀的模仿大人說話。沒有人會嘲笑一個小孩路走得不好、湯匙拿得不好、話說得不好,同時我們自己也完全不介意走路跌倒、湯汁灑滿地以及講話的腔調怪裡怪氣。這時候的我們沒什麼羞恥心,也不覺得害羞,就只想要單純的模仿學習。這類的學習能力從來沒有一個人教過我們,我們每個人天生就有這樣的學習能力,無論是誰都得從失敗中學習。

但這樣的學習模式到了學校之後就轉變了。

我們在學校學習到如何排序,考得高分就能排在比較前面,這樣會帶給我們很多優勢。我們很有默契地知道如果要考高分,你最好熟讀老師教你的正確答案,並且在考試時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填上考卷。這麼一來我們出生時的學習模式就不管用了,因為如果還要從題目中摸索,並且透過失敗中學習,那麼我們恐怕要得全校最後一名,而這不會給你任何優勢。

很多人不知道一件事,當我們讓100個人放在一起考試,他們這100人之中會有50人考得比中位數來得高,同時也有50人考得比中位數低,這是一個既定的系統,我們一定會得到這樣的結果。許多人認為考試是一場公平的競爭,卻忽略系統知識告訴我們的定律:「我們彼此之間互相成為系統。」

系統知識給我們的最大提示就是管理者要全力避免使用績效排名對員工進行評比,原因是因為這樣做勢必要使用各項指標強迫排名,而這個名次完全不具參考意義。對員工來說,他們透過績效排名制度唯一得到的就是「我績效第一我最強」或者「我績效很差我很爛」,但實際上不必然如此。透過各式研究我們早已經知道人在社會上的優勢許多建立在你的先天條件上,諸如外貌、金錢、社會地位,甚至你的出生月份(詳情請見「異數」這本書),而個人努力則是其中一項因子,並不能代表全數的貢獻。所有的因子疊加起來才會是你的表現,這些因子就是所謂的系統。

系統幾乎左右著我們的表現,例如生產線的員工們都無法產出好的產品,原因是因為公司的管理制度讓品質極差的原料進到生產線,導致員工儘管盡力組裝也無法達成公司的品質目標。又比如A業務負責賣Toyota的汽車, B業務推廣KIA的汽車,儘管B業務比A業務更努力跑客戶,但業績卻完全無法贏得了A業務。這是因為他身處在一個相對劣勢的系統。一但我們身處在較為劣勢的系統裡頭,我們很難靠自身的努力克服系統帶來的困境,而這一點跟以往我們的認知有很大的差異。

然而,追求品質的過程就是在失敗中學習。這表示我們如果採用績效排序的方法要求人們進行品質改善,我們就是在變相強迫人們從老師們的「正確答案」中改善品質,而這往往造成品質改善的失敗。

問題是我們要一直這樣失敗下去?還是換個方式承認我們其實一無所知,並且開始學習從PDSA循環開始,做任何事情都先有初步規劃、小量驗證、檢視假設並開始行動?這都取決於你是否真正了解所謂的品質改善,以及更重要的觀念:我們為什麼會忽視品質改善的重要性?

瀏覽次數: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Interactive Control Ch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