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工程】IATF 16949 SPC Manual 為什麼Cpk >= 1.33會引發誤導?

2023.01.18 編修文章字體
2021.09.15 修改文章內容
2020.03.08 修改文章標題及新增參考文章
2019.11.21 修改文章

上一篇文章【品質工程】為什麼Cpk >= 1.33才算好 ? 1.33這數字怎麼來的?Why Cpk must be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1.33? 我們用圖形化的方式解釋了1.33這個奇怪數字的來源,但還有一個問題還沒釐清。在那一篇文章中,我們假設樣本中心跟規格中心重疊,剛好落在中間的位置,但如果樣本中心偏離規格中心會發生什麼事?會不會出現Cpk同樣都是1.33但卻截然不同的製程能力? 這篇文章就要來談談這件事。

一樣的Cpk,不一樣的製程能力

首先讓我們回顧這張圖,上次提過,這三個製程能力分別是2.0、1.33、1.0。

我們重新調動數值,故意讓製程中心偏移得到下圖;根據Cpk的公式,我們假設規格上限到規格中心的距離為1單位,如此可以得到:

第一張圖的Cpk等於 (1/2)/(1/2) = 1.0
第二張圖的Cpk等於 (2/3)/(1/2) = 1.33
第三張圖的Cpk等於 (1/2)/(1/4) = 2.0

兩張圖中間的範例Cpk同樣都是1.33的製程能力,卻有截然不同的製程中心與製程變異;一個製程能力較分散,且與規格中心對齊、一個製程能力較集中,卻偏離規格中心。

但你說他們的Cpk都是1.33所以製程能力一樣,顯然哪裡怪怪的。

這裡就是這篇文章想提的重點:「即便一樣的Cpk = 1.33,它們的製程能力其實還是不同的。

這給我們一個很明確的範例,證明我們不能夠單憑Cpk的數值就判斷一個製程是否優良,否則我們就有可能犯下上面範例的邏輯錯誤。

不要依賴單一指標

我們都知道製程能力指標其實有很多選擇,Cpk只是其中一個指標,IATF16949 SPC manual裡面就有提到:「強烈建議使用者同時評估多個指標,不要依賴單一指標做決策,單一指標做出的決策可能會導致決策錯誤。」如果我只看Cpk,就會得出上述兩個製程能力相同的結論,但實際不然。它們的Cpk一樣,但是製程能力的表現及產品良率可大不相同。Cpk並不是萬靈丹,評估製程能力時必須先確定:

  • 管制圖數據是否為常態
  • 管制圖R chart是否呈現統計管制內
  • 管制圖X-bar chart是否呈現統計管制內

當上述成立時最後才確認Cpk的數值,並且一再仔細推敲觀看數據的分佈才能確定製程能力。

相關文章:

【品質工程】從IATF16949車用五大核心工具PPAP和SPC手冊談Ppk與Cpk的差異
【品質工程】Cpk >= 1.33 就表示製程能力就一定好? 那可未必
【品質工程】為什麼Cpk >= 1.33才算好 ?  1.33這數字怎麼來的?
【品質工程】針對工作狂人文章中提及Cpk/Ppk錯誤資訊的澄清
【品質工程】如何使用SPC制定產品參數規格
【品質工程】IATF 16949 SPC manual Appendix A  “Some Comments on Sampling” 自相關資料

瀏覽次數: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Interactive Control Ch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