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已經列出14項管理原則的簡短說明,但書中有數十頁篇幅詳加解釋細節,這些管理原則似乎簡單易懂,並不值得大書特書;但神奇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往往看見相反的案例,而且還不只一兩起。由於這些原則往往違背直覺,所以我認為有必要好好解釋戴明博士說的幾項細節。
首先要了解的概念:14項管理原則是當年戴明博士寫給美國管理階層看的,所以管理階層自然是書寫的對象,也因此許多例子及管理模式會針對管理階層。第一項及第二項管理原則「創造持續改善」以及「採納新管理哲學」就饒富興味,事實上戴明博士不認為當年美國企業遭遇到的困難是各別的挑戰,相對的,這是整體所謂「美式管理」遭遇到的挑戰,也因此造成美國製造的產品滯銷。對於不願意、不能理解持續改善重要性的管理模式,以及不能採納新的管理模式的企業,他認為這些企業就已經失去了先機,並且很難翻身。
這些企業遇到的問題並不僅限於公司本身,就連美國整個社會也因為疏於改善而產生許多浪費。書中就以日本的旅程車班為例,戴明博士在日本的差旅過程中一切順利,不需要擔心其他狀況發生,這兩項概念也成為14項管理原則的首重項目。
筆者曾在台灣的面板產業、系統廠、醫療器材廠負責進料品質管理、製程品質管理的建構,當看見管理原則出現Cease dependence on mass inspection停止依賴大量檢驗時,心中第一個想法是這真是真知灼見,也一語道破品質管理在台灣的困境。依賴檢驗是大家對品質管理的一項偏見,也是眾人心中認知的品質管理全貌。一但提及建立品質系統,除了文件管理之外,最容易被人想起的是各式檢驗流程:進料檢驗、製程檢驗、出貨檢驗、包裝檢驗等都是設立品質部門的必要項目,但是最大的問題也就在於上述的內容完全是錯誤的觀念,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並不清楚品質的定義。
品質的定義用最簡短的話表達就是「變異程度越低 品質越好」,而檢驗流程所產出的報表、數據、分析結果完全無法降低變異、進而改善變異。以我們常見的進料檢驗數據來說,進料檢驗的退貨批量、不良率等數據完全不具參考意義,因為這些數據都是基於設計不良或者供應商製程能力不穩定造成的結果。換句話說,設計不良、供應商製程能力不足這兩個流程未能在設計階段解決問題,反而在製造階段的上游建立進料檢驗流程,這時發現問題已經太晚 ,只能補破網般的解決問題。一旦打破並且停止依賴檢驗,就能將有限的資源移往設計階段、挑選良好供應商等流程,採取各式統計手法監控設計階段的重要參數變化,這才是品質管理最大的貢獻。
公司生產產品有很大一部分仰賴供應商提供的原料或者零組件的品質,採購單位這時可能會因為部門績效評核的方式而採取最低價格標Lowest Price Bidder,戴明博士指出這完全是錯誤的方式,因為零件的最低價格反倒引起整個系統的成本上升,這就是一般稱作「區域最佳化」不代表「全域最佳化」的概念。最低價格標會傷害公司與供應商之間的連結,使得品質合理的供應商無法以最低價格承接標案,導致市場逐漸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進一步導致公司必須承受劣質品質零件的巨大變異。反向思考,如果公司能夠培養單一供應商,持續強化與供應商的供給關係,長期而言就能取得產品零件的持續改善,持續降低零件的變異。如果採取同一料件多個供應商的方式試圖取得「競合」之下的成本優勢,勢必遭受變異的惡果,這是理論上就能預估會發生的狀況,也是台灣企業目前遭遇到的困境。
其他管理原則像是移除部門間的障礙、移除使人以工作為榮的障礙、消除數字管理等等,目的都是試圖提醒管理階層必須留意表面上看來合理的管理手段,避免因為忽略人性因素以及輕忽這些適得其反的管理方法所造成的惡果。事實上,14項管理原則不斷強調問題始終來自於管理階層。管理階層自己本身就是問題的起源,只有承認並且正視這項問題才能取得改善的條件。許多品質低落的公司就是不斷採取與14項管理原則衝突的管理方法,認定公司產品的品質不良是由於公司內部的工程師以及作業人員不夠努力、做事散漫,也因為如此我們可以在產線的改善報告裡面看到懲處作業員的應對措施,然而這完全是錯誤的決策及完全無效的作法。適當的作法是審慎評估異常的系統層面,如果是系統層面的問題,將會使得任何一位人員都容易出現錯誤,而這一點相當容易驗證;若輕易地採取懲處、扣薪來處理問題,將會使得作業人員心裡出現憤怒以及恐懼,公司內部的信任也就消失匿跡了。
14項管理原則是品質管理的精華,筆者絕對相信這是戴明博士列出多項管理原則之後,反覆斟酌並且添刪之後的成果。我們今天在工作時親身見證了台灣企業不斷違反14項管理原則的惡果,反過來思考這本當年寫給美式管理的書籍,即便時空背景不同卻意外的適用。筆者同時也認為,台灣企業的低落品質正是這些企業無法升級的最主要原因,如何透過研讀這本「轉危為安」並且採取正確的品質管理方法,正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用意。如果你也在品質領域努力,或者你正是台灣企業的管理階層,不妨分享你對14項管理原則的正面看法,希望這篇文章能引領眾人積極討論品質的風氣。
瀏覽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