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工程】轉危為安 Out of the Crisis (3) 紅珠實驗 Red Beads Experiment

紅珠實驗

在轉危為安這本書裡面提到了一個重要的實驗叫做「紅珠實驗」,實驗的目的是告訴管理者:

「員工的錯誤大多來自於系統層面的錯誤,而系統層面錯誤得由管理者負責消除。」舉凡檢驗員的漏檢次數、會計錯帳的次數、包裝缺件的狀況、FW錯誤的比例等,儘管是不同的錯誤形式 ,卻很可能都是由於系統層面的錯誤導致人員出錯。

讓我們看一下紅珠實驗的假設前提:

  • 紅珠750顆
  • 白珠3000顆
  • 均勻混勻紅珠跟白珠
  • 每位檢驗員使用具有50個凹槽的板勺撈取珠子
  • 每次檢驗過程都紀錄每位檢驗員撈出的紅色珠子數量
依據每位檢驗員操作的結果製成表格如表一,紀錄每位檢驗員每天的檢驗狀況(紅珠個數),並計算每天每位檢驗員的紅珠數量平均值和每天的累計平均值,根據np管制圖的公式,計算管制圖上下限如圖一。
表一、檢驗紀錄
 圖一、np SPC

試想幾個職場上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1. 第一天Neal表現不錯是大家的楷模,公司決定表揚他,並且要求他人以他為標準
  2. 第二天公司高層不高興了,因為Neal表現很差而其他人也沒什麼進步
  3. 四天下來居然平均每人有9.92個紅色珠子,與第一天期望的落差太大

更多的努力,更多的失望

當然了,如果你懂得一些機率及統計的技巧,你在實驗開始之前就能猜到期望的紅珠數量。設X為紅珠數量的隨機變數,那這個期望數量E(X)會是(750/3750)*50 = 10,與我們實驗的結果9.92差不多,這就代表這個系統本身提供了這個環境,而在環境內的人完全無法控制這個變數的變化,也就造成了期望值維持10左右的現象。

這個精心設計的實驗被用來說明許多異常的原因其實來自於系統面,真正的問題其實是「消除紅珠數量」,而非「大家工作要再努力一點,別撈出太多紅珠」。前者使大家工作更輕鬆、效率更高、品質更好,而後者讓大家工作起來更灰心、不團結、品質沒有改善、管理階層沒有績效。

重啟紅珠實驗的傳承

我意外發現台灣現在已經沒有人在提紅珠實驗了,至少我讀書到工作都沒有人提及這件事;直到我翻閱了戴明博士的書籍,並且在網路上找尋相關的資訊之後才了解這個實驗。我認為在解說、教導SPC的時候,紅珠實驗是一個極端重要的範例,可以說明SPC的實用性,並且引導管理階層了解許多問題的關鍵並不在質問作業員,而是強化企業的管理系統。

瀏覽次數: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Interactive Control Ch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