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工程】SPC為何要「組內變異」最小、「組間變異」最大? SPC的抽樣原理

SPC裡頭有一個觀念叫做「組內變異」以及「組間變異」。

當我們建構SPC時,我們會希望「組內變異」盡可能的小,而「組間變異」盡可能的大,但很多人並不清楚這點。

組內變異

SPC的每一組以樣本n形成的分佈就稱為「組內變異」,組內變異的定義是該組數據的樣本標準差S
(當n<10時,也可以用全距R的方式推估母體變異數)。

組內變異談的是一組樣本特性它的分佈集不集中?

如果組內變異分佈的很集中,我們會傾向於相信這是一群來自於相同母體的樣本;但如果組內變異分佈的很離散,我們就會覺得這是一群來自於不同母體的樣本。

要想讓樣本的組內變異的分佈集中一些,我們需要在抽樣時留意抽樣方法,避免抽樣方法造成組內變異過大,這就是常見的「瞬時抽樣法」想要達成的目的。

透過瞬時抽樣,我們在每個固定週期的短時間(例如每小時抽樣)內連續不間斷抽出5個待測物(Ex: n=5)。
此時我們憑藉的是一個假設:該製程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所受到的各種製程參數、因子的影響最小,幾乎可以忽視,因此我們可以相信這些樣本的組內變異足夠小。這種抽樣方式幫助我們在繪製SPC的過程中排除抽樣方法對樣本的組內變異造成影響。

組間變異

當我們執行多組上述的抽樣方法之後,我們會得到一連串的組數據
此時這些群組中的所有樣本值的標準差便稱為「組間變異」。

「組間變異」談的是組與組的數據之間的分佈集不集中?

如果數據群與數據群之間的分佈過於集中,則傾向認為製程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的變異對群組之間的影響不大,這會使得數據群無法產生常態分配的效果,自然無法形成良好的SPC。「瞬時抽樣法」則期望每隔一段固定時間抽出樣本,例如每隔一小時或每隔八小時,由固定的間隔時間抽出固定的樣本觀測製程變異。如果間隔一段時間之後抽出的樣本分佈仍和前幾次的樣本分佈接近,那那麼這中間勢必有一些奇怪的問題隱藏在製程裡面。

如果你發現你公司的SPC不是使用上述的瞬時抽樣法抽樣,就有可能犯下抽樣的錯誤;當然,抽樣方法不只有一種,但瞬時抽樣是最常見的方式,你必須要了解其中的原理。

參考文章

【品質工程】為什麼Cpk會引發誤導?
【品質工程】好的Cpk就表示製程能力就一定好? 那可未必
【品質工程】從IATF16949車用五大核心工具PPAP和SPC手冊談Ppk與Cpk的差異
【品質工程】IATF 16949 SPC Manual 為什麼Cpk >= 1.33會引發誤導?
【品質工程】SPC管制圖Cpk >= 1.33有兩種計算公式,使用時機跟差異在哪?
【品質工程】針對工作狂人文章中提及Cpk/Ppk錯誤資訊的澄清
【品質工程】SPC為何要「組內變異」最小、「組間變異」最大? SPC的抽樣原理

瀏覽次數: -

2 則留言

  1. 你好, 關於你的問題我想可以先釐清兩個部分:
    1. PPK與Cpk兩者的數值大小所牽涉到的整體變異=組間變異+組內變異, 所談的是製程的穩定度
    2. 這篇文章談及的組內變異與組間變異的差異, 主要在談的是SPC的抽樣機制

    一般而言, 透過瞬時抽樣(每一組數據是連續不間斷抽出)即可得到組內變異最小、組間變異最大的結果, 這是因為我們已經透過抽樣的技巧將時間的因素降到最低了。組內的5筆數據是連續時間抽出的, 因此製程上的因子對於組內變異的影響最小;而下一組的數據是一小時之後抽出的, 在這段時間之內的製程變異足以對SPC產生顯著的影響, 可在SPC上面看得出來。

    你會覺得困惑是因為我們在1.說Ppk數值因為納入組間變異變差, 但又在2.說SPC的組間變異要夠大
    但其實上述問題並不矛盾, 我們只是希望在SPC裡面觀察到"穩定"的變異, 因此會用mature這個形容詞形容一個製程, 你再多加體會

  2. 您好,想請問在以下這篇內容提到
    https://j401f2gmail.blogspot.com/2018/04/ppapspcppkcpk.html
    不穩定的製程環境,會造成由於PPK納入了整體的變異(組間變異+組內變異)使得分母變大,因此得到較小的值

    在以上內容的理解是一般會希望組間變異較小才能得到較佳的PPK,
    因此請問是否有適合的案例可以說明為何要要求組間變異最大?
    (或是說如果間隔一段時間抽樣的分佈仍和前幾次的樣本分佈接近,有可能是隱藏什麼問題?因就我理解,間隔時間抽樣的結果分佈接近是代表製程仍持續穩定,應該是好的狀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Interactive Control Ch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