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生活是在團隊中度過的。
活動中訪視了許多需要幫助的團體,老人或小孩。
大三之後我漸漸退出了這類的活動,取而代之的,是加入在地的原住民課輔計畫。
在課輔的過程中,我從自認為去”課輔”的成員,轉化成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心境;
那是種很茫然的感受,他們的程度就連注音符號也認不全—然而就快要學測了。
學測前一天讀書大概也沒有幫助吧,我就帶他去書店買了兩本有注音的世界名著。
我的期望是他自己能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夠靠自我學習讓自己成長—依靠閱讀。
就這樣好幾年過去了,我不再參加什麼基金會或者課輔活動。
對我而言,最不可抹去的是那激烈衝擊我內心感受的場景,連注音符號都認不全的孩子
我們急切的課輔,自認要教導傳授的數學、理化,是對的嗎?
這又幫助到他們什麼?
==============================================================
前陣子侯文詠出了新書,看在”忠實讀者”的份上從博客來訂了一本,這幾天翻完了。
「與內在對話!?」真酷,我也常喃喃自語,問自己很多問題。
書裡講到面對低潮時,人的心境往往是轉化事物觀感最重要的部分。
在書裏這麼多問題裡頭,有篇文章與我的困惑息息相關。
有一個在育幼院的小女孩情緒不太穩定,功課時好時壞。
仔細一問,才發現她不知道為什麼要讀書、為誰讀書?
然後侯文詠說了一句讓我豁然開朗的話。
「妳知道像我這樣關心妳、資助妳的人,最大的期待是什麼嗎?」
她搖搖頭。
「我們希望妳能好好長大。將來有一天,妳變成了一個更有能力的人時,
妳可以影響更多的人,替我們幫助更多的人。」
==============================================================
是啊,我想關鍵在於如何轉化我自以為”去幫助人”而受挫的心態
如果看得更遠,讓他們能夠主動給予,會不會學得更多呢?
如果我們不要強調他們有多可憐多弱勢,而是尋找他們有利的面向學習呢?
我忽然能以更高的角度看待困惑我許久的問題,眼界也更開闊了。
另一方面,我也更想重新參與並思考類似的問題,改變以往單一方向的給予。
這是我從這本書得到的第一個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