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工程】4 Days with Dr. Deming_ 戴明博士的管理哲學及日本品質重建之路

本文節錄翻譯自4 Days with Dr. Deming – A Strategy for Modern Methods of Management

這是一本文字化的影片 將戴明博士生前的四日講座編寫成書

書中的內容儘量貼近紀錄片的形式 所以會在書中看到許多(Laugh) 形容學員的笑聲

目前在台灣沒有翻譯本 所以你必須上網到美國Amazon網站購買

這本書提到了目前我們不知道的歷史:日本在戰後曾是品質低劣的生產國家

這件事不僅盛少人知道 也很少人進一步去理解更深入的問題

為什麼日本從品質低劣的生產國家 跳躍式的成為以品質為首的工業國家?

除了美國的支援和協助之外 難道真的都是努力得來的嗎?

這個問題當你讀完這些段落之後都能夠獲得解答

「在領略戴明博士的管理理論之前,我們來重溫這套理論吸引日本人的地方。
日本是一個人口與加州差不多的地方,在戰後約有9千萬人口。貧脊的土地只能種出養活一半人口左右的作物,日本人只得試著出口消費性商品來換取食物進口。然而由於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製的商品品質實在太爛,日本經歷了慘痛的貿易逆差。」

「麥克阿瑟將軍的總部從日本當地採購了許多品項,這讓日本經濟注入了許多美元(援)。在眾多品項中有一項是電話交換(總)機,在運交及安裝之後,這台機器卻不能運作。麥克阿瑟將軍認知到這是深層問題的證據,便派遣當局人員了解日本產品品質低劣的原因。」
「研究團隊發現品質低劣的問題出在日本的管理方式。工廠經理扮演君王的腳色,而其餘人等則是農奴。日本人採用美國上世紀(19至20世紀)相同的管理模式,這套模式則表明了工業管理之父泰勒(Frederick W. Taylor)的管理哲學。」

「研究團隊敦促組建工會以反制專制的管理形式。 麥克阿瑟將軍接受了這個建議。 各式的工會持續增加。」

「日本科學工程協會(簡稱JUSE)也在此時成立,他們首先面臨的挑戰是持續遞增的貿易逆差,而問題根源直指產品品質。為了海外市場的銷售,日本產品必須改善品質,於是JUSE決定找專家支援。」

「就在1950年的夏天,JUSE邀請戴明博士(W. Edwards Deming)於日本四個城市教授600名工程師。然而戴明博士預先察覺到了問題,假如他僅教育工程師的話,整個改善效期恐怕不會超過三年。」

「基於戴明博士在美國戰時及戰後的經驗,他了解高階管理階層需要參與品質相關的工作。在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戴明博士建議使用統計製程管制進行課程, 這些課程非常有效,為勝利做出了貢獻。」

「但是二次大戰後許多品質部門解散了,管理階層認為品質在消費性世代是不必要的單位。」

「高品質需要高階管理者的理解及領導才能成功,品質並不是單一的功能,而是整個系統功能。」

「戴明博士向石川一郎(Ichiro Ishikawa)提出了這個隱患。石川一郎則向日本32位高階執行長發出邀請函,邀請他們參與在東京經濟俱樂部由戴明博士教授的課程。」

「戴明博士教導日本執行長”顧客及供應商都是系統中的一部分”。系統的改善始終不會間斷。」

「戴明博士將識別做事的方法:舊方法及新方法,歸功於蕭華特博士(Dr. Walter Shewhart)」

瀏覽次數: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Interactive Control Ch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