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工程】我在職場上真正想完成的事

「天傑,你怎麼又要離職!?」
「Jeff,你做得好好的怎麼忽然說要離職!?」
「不是給你績效A嗎?」
「天傑,不要那麼沒定性。」

出社會選擇第一份工作的時候我滿篤定要做品質工程師,認為這是一份兼具統計管理及工程背景的角色,「維護品質」,多帥氣啊。但這股帥氣在兩年半後隨著無止盡的工作壓力消失得無影無蹤,連同我初出茅廬的天真一起帶走了。

那時的我完全不了解,原來我的工作「品質工程師」在業界是一份落於人後的工作。

起薪落於人後,所以沒有太多學歷好的人加入;沒有學歷好的人加入,就沒有太多專業上的砥礪;沒有專業的砥礪,就沒有職涯上進一步的發展;沒有職涯進一步的發展,大部分的人就停留在原地打轉;大家在原地打轉,則企業的品質不會進步;企業品質無法提升就賺不到錢,認為品保沒專業沒貢獻,於是起薪就低。這就是台灣品質工程的困境。

現有台灣企業的品質工程師就是打雜的角色,是台灣企業非必要的部門,是老闆最想除之而後快的敝屣。老闆一想起產品的品質不好卻又偏偏想起這個部門,瘋狂追問品質為何不好,為何沒有驗出來?沒錯,從來沒有一個人明確的跟老闆講,品質他媽的不是檢驗出來的!還有更重要的一句話,就是品質他媽的不是設立一個品保部門就能做好的!這也是台灣品質工程的困境。

我辭職了,到澳洲看看世界,然後換了一份工作、再換一份工作、再換一份工作。漸漸的在工作的時候,我感受到的不是熱誠,而是憤怒。在這個時候我還不是很清楚我的憤怒來源是什麼,我為什麼如此憤怒;我只知道我在浪費時間,整間公司的人都在浪費時間。

我們在浪費時間設計&生產毫無品質的產品,而我只能在現場眼睜睜看著不良的產品被產出。忽然間我從自己的身處的地點跳脫出來,看見了整個流程:急就章的設計開發、不明確的產品需求、不精確的規格定義、不穩定的製程能力、缺乏系統觀點的主管、互相爭吵的部門、汲汲於KPI檢驗數量的檢驗員、瘋狂更換人員的產線、把過錯都推向作業員的主管、毫無統計能力的品質部門、拼命檢驗卻拼命出錯的產品。

而這一切不會有人想要聽一個品質工程師的建議。我心裡在想,如果我要在職場上取得更大的話語權,是否意味著我要自己成立公司或者到一家願意給我當主管的小公司才能進行下去?我是要持續的抱著希望卻又持續失望,還是再拼一次試試看?我想做的事情跟那些只想拖延上班然後趕快下班的人不同,我要持續成長並且持續貢獻。我想看看我學到的知識與理論並不只是理論,它們是前人的智慧結晶,沒道理在台灣被屏棄。

未來我會在職場上持續建立理想中的品質部門以及品質觀念,以下是幾項重點:

  1. 具備系統觀念:
    清楚認知品質並非單一部門或企業的問題,而是整個供應鏈>公司>客戶的整體關係。
  2. 停止依賴檢驗:
    明確了解檢驗完全無法增進品質,並且無法提供任何改善品質的資訊;真正要改善品質要從流程開始,也就是應用SPC工具進行變異的監控。
  3. 建立簡要、完整的品質部門:
    品質部門可以很精簡就做完非常多事,關鍵在於充足的知識以及掌握上游流程問題;強化設計開發流程的檢視、強化與供應商的合作關係、提升供應商掌握變異的能力,這樣就能從上游預防問題發生。
希望在36歲之前初步達成這項計畫。
瀏覽次數: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Interactive Control Ch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