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Sony、小米機在爭什麼? 智慧型手機/平板的最終應用(上)

在科技產品銷售理論中 其中一個是將顧客依據接受度分類
接受度最高的人 會看見新科技產品的運用
接受度其次的人 比較樂意接納此類新的產品
至於接受度最差的 往往要等到大家都接受這種產品後 不得已才接受

這理論某種程度解釋了為什麼3C產品需要建立什麼……
高階機種 中階機種 中低階機種 低階機種 等等不同價位的產品
原因就在於不同的顧客對於科技產品的接受度不一
以智慧型手機為例 所謂的機皇 正好可以符合接受度高的顧客
他們願意嘗試最新規格 具備新嘗試的產品 即便價格較高也無所謂
而中低階的手機由於價格親近 容易被人數眾多的大眾接受

但所謂的產品銷售還是要回歸需求面
畢竟東西要好 才談得上銷售策略
所以又有另一個理論闡述產品滿足不同的需求的分類
第一種稱做The Best Product             性能最好的產品
第二種叫做Total Customer Solution   解決顧客問題的產品
第三叫做System Lock-In                   正向回饋 越多人使用就越多人幫忙設計..

這樣的觀點是立足於顧客購買產品是為了解決自身的問題上
也就是說 如果產品能夠適切的幫助顧客 自然就有競爭力

不過市場上最常見的 不是專注在顧客問題
反而聚焦在顧客需求的比比皆是(顧客問題及顧客需求的差異容後再補)
面對顧客的需求 若你選擇不斷滿足他們
最終反倒會導致失敗
這點在創新者的兩難中首度被克里斯汀生提及
為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不斷提升產品性能的結果
竟然促使產品性能超過使用者需求 導致新的低階市場競爭者出現
由於新進者的低階產品可以解決大部分的顧客的問題
遂造成市場領先者倒閉!!

我們先綜覽以上三個理論 雖然其中不乏已經10年之久的舊理論
但我們要嘗試套用到現今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市場
驗證且加以彙整這些理論的實際面向 是否對於現今的智慧型手機仍有效?
今天三星、Sony、小米機搶先Apple發表新款產品又是為什麼??
下回告訴你

瀏覽次數: 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Interactive Control Ch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