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工程】品質的操作型定義 The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Quality

「品質到底是什麼呢?」每個人都會被品質相關問題影響,卻不是每個人都會想問這個問題。在我們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幾個生活上的例子。
  • 餐點送錯桌次的餐廳
  • 少給餐點的麥當勞
  • 醫院注射錯誤的針劑、開錯部位的手術
  • 高速公路固定路段的車禍
  • 工地意外摔落、重機具壓傷
  • 手機螢幕亮點、亮線、色斑(mura)
  • 書本缺頁、漏印、錯字
  • 愛車異音、變速箱卡死、氣囊無法順利充氣炸開
  • 到站時間不穩定的公車

上述的問題都是品質不佳的現象,並且時常困擾著我們的生活。傳統上我們習慣認定這些品質問題是來自於「檢驗不良」造成的問題。例如:
  • 餐點送錯桌次是因為那個服務人員沒有仔細確認餐點桌次
  • 醫生開錯刀是因為那個醫生沒有仔細確認病人患病部位
  • 高速公路車禍是因為那個駕駛沒有專心開車
  • 工地意外摔落是因為那個工人沒有綁安全索

這種認知是對於品質問題最大的誤解,也就是期望透過個人的努力來克服問題;如果這個問題發生了,是你這個個人的問題,其他人只要足夠努力就不會發生相同問題。因為是個體產生的錯誤,所以透過小心確認、加強檢驗就能夠防堵。

然而上述這種認知完全是錯誤的、甚至完全與事實相反的論述。實情是個人的努力往往無法克服系統設立的障礙,個體表現只能隨著系統波動。餐點送錯桌次是因為點餐系統很簡陋,只能依賴服務生的短期記憶,既然都是依賴服務生的短期記憶,就代表每個人去做都可能發生送錯桌次的問題;醫生開錯刀是因為醫生忙著連續開多台刀,病患患處沒有經過謹慎的評估比對,既然都整間醫院都沒有評估比對流程,就代表每個醫生去做都可能發生送錯桌次的問題;高速公路車禍是因為駕駛無法立即識別路牌的標示,意即標示方式有問題、使用者介面不佳,既然都是標示方式的問題,就代表每個人開車經過都可能發生下錯交流道而車禍的狀況;工地意外摔落是因為整個國家的工人沒有綁安全索的習慣,沒有嚴謹的法規限制,既然法規、執行面貫徹不利,就代表每個人去工地做事都可能發生工地安全事件。

這些生活上的例子反應出品質很多時候是系統面、流程面的問題,管理階層是唯一有能力並且有義務提出解決方案的人。我們必須體認上述都是常見並且充滿變異的案例,並且急須能夠識別這些問題的人來管理,而這就跟我們一開始問到的問題「品質到底是什麼」汲汲相關。

所有的品質異常都源自於變異,也就是變動的環境、系統所造成的影響,我們透過儀器觀察製程的參數、量測室的溫度、飲料的重量、溶液的比例,這些全部都是充滿變動的、無法精密準確量測的監測項目。由於量測儀器的解析度限制,我們勢必無法量出「真正的值」,在這前提下,我們只能接受所有量測不準確性提供的量測結果。一旦認知到所有的事物都是充滿變異、無法準確被量測之後,我們就得到一個結論:其實所謂的提升品質就是去管理、降低、消除這些變異的因素,透過管理、降低、消除變異 我們就能夠順利的提升品質。

無論你是工廠經營者、餐廳的主管、政府機關官員、工地建築營造廠、Youtuber,只要不斷地管理、降低、消除變異,並且正視變異主要的來源其實源自於流程系統,那麼你所要做的事情就只剩下面對變異的來源,並且用你的權力消除變異的來源,這才是真正的品質管理,而不是去區分、設立QC、QA、QS等品質部門,做一些看似有在顧及品質,實際上卻在傷害品質的事情。

瀏覽次數: 14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Interactive Control Ch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