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工程】品質工程專業人士在職場上的感觸

2020.06.06修改文章編排。

Jeff在品質領域打滾已經7+年了,說長不長,我還挺享受改善品質所得到的成就感。今年我做了一個不同的決定,打算出來自己教學SPC等品質管理的工具。

很多人問Jeff為什麼會想要站出來教SPC,是有什麼特殊原因嗎?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認知到台灣業界對於生產管理的能力逐漸降低,對於產品品質的掌握度也完全不在狀況內。

Jeff待過群創電子竹南廠,也待過啟碁科技、竹北生醫園區醫療器材廠等公司,在工作中時常遇到不同產業的供應商,例如塑膠射出、CNC模具加工、組裝、壓鑄等產業;我在福特六和的產線及庫房看過一陣子,也去過台南高雄的緊固件聚落,可說是見過不少產業。無論產業規模、形式及加工技術為何,凡是生產流程就具備相同的邏輯及架構,對於任何一位要求品質的管理者來說 這些管理都應該要具備變異知識以及控制變異的組織。

為什麼會這樣說?

原因很簡單,因為影響品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各種環境、設備機台、材料、設計的變異,肉眼不易辨認這些變異,但這些變異卻反覆造成產品品質異常,此時檢驗才發現已經太慢。但是我們對於品質的要求卻建立在很薄弱的品質系統上,例如:建立IQC、IPQC、OQC、FQC,對於品質的認知仍停留在檢驗檢驗檢驗,不斷的檢驗,期待檢驗能夠攔阻並且發起改善循環;然而檢驗本身所能提供的資訊是完全不足以用以改善品質的。

怎麼說呢? 讓我們稍微解釋一下。


檢驗能夠提供的資訊只有一個,就是抽樣檢驗的不良率。例如我們根據MIL-STD-1916抽樣檢驗了一批1000pcs的鋼尺,樣本是32pcs,檢驗員發現32pcs裡面有2pcs NG 不良率是2/32 = 6.25%。

6.25%到底告訴我們什麼事呢? 一般人會說這表示1000pcs裡面可能有60個不良品,然而這樣的說法不僅沒有統計上的依據,也沒有任何意義。

  • 抽樣檢驗的不良率只是樣本統計量 不能因此就說母體1000裡面有60個不良品
  • 母體裡面有多少個不良品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這些資訊是否呈現穩定狀態
如果製造鋼尺的流程或系統是呈現統計穩定的製程,就代表其實這一批1000pcs屬於同個系統,只不過抽樣NG的2pcs剛好被你觀察到了,但我們卻無法從抽檢推測出這批屬於同個系統。SPC可以幫助我們觀察一個系統的統計穩定性→預測製程產出NG品的機率。但抽檢觀察到的NG品可無法告訴我們一個系統是否具有統計穩定的性質。
這兩者可是天差地遠的差別。
任何一位沒有變異知識的主管會做出以下的決策:
  • Sorting這1000pcs 合格品進料,不合格品退給供應商
  • 叫供應商提出報告,解釋NG品的原因並提供改善對策
然後呢?還是不知道供應商下一次會不會交出品質異常的貨批。
具備變異知識的主管會做出以下決策
  • 請供應商提供該品質特性的廠內量測數據並繪製成SPC
  • 確認該品質特性的分布以及該特性是否呈現統計穩定
  • 請供應商針對該穩定現象提出縮小變異的對策
  • 或請供應商針對不穩定現象提出對應的解決方案
哪一個決策比較好?
具備變異知識的主管會讓供應商成為公司成長的陪伴者。
不具備變異知識的主管會讓供應商成為公司淪陷的共犯。
但你猜Jeff在這些企業中看到的是哪一種主管居多呢?
答案很簡單 
是不具備變異知識的主管
是用檢驗替代預防的主管
是只會按照ISO做事的主管
是無心從根本改善品質的主管
是造成員工恐懼、不甘願的主管
為了改善這些問題,我選擇主動站出來,除了在公司宣導這些觀念之外,我也開始在外教課。開始有不同縣市的工程師、主管產生共鳴,他們也覺得應該要強化某些觀念,只不過之前的觀念很模糊,不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只隱約覺得先前做的東西是錯的。
Jeff打算號召更多人參與我的SPC課程,讓大家從品質的定義開始做起。
瀏覽次數:156

3 則留言

  1. 我目前任職啟碁科技供應商品質管理單位,看了你許多文章,你我價值觀相近,做事方式雷同,從廠商根本製程去改善,並善用SPC確認製程變異,而檢驗只是風險控管的一種手段。

    但如你所說的,目前大多公司礙於企業文化及傳統思維的體制關係,要靠一人去推動真正品質管理是有困難的,大多主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做事方式不科學,缺乏觀察及好奇心,在這種工作環境確實讓人失去熱忱。

    希望有機會能和你有更多交流和學習,我也喜歡讀心理學及腦科學,了解人類的行為,才能事半功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Interactive Control Chart